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0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477篇
安全科学   373篇
废物处理   62篇
环保管理   503篇
综合类   1102篇
基础理论   221篇
污染及防治   266篇
评价与监测   90篇
社会与环境   109篇
灾害及防治   22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7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7篇
  1971年   8篇
  197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不同流量分配比对多级A/O工艺去除有机物及脱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级A/O工艺分段进水工艺处理低碳源生活污水,考察了进水流量分配比对系统去除有机物、硝化反硝化能力以及去除TN的影响。通过对水质指标沿程监测结果表明,不同流量分配比(4∶3∶3,5∶3∶2,6∶3∶1)对系统去除有机物及硝化效率影响不大,出水COD、氨氮分别均在30 mg/L、1 mg/L以下。但反硝化效果受流量分配比的影响较大,在流量比为5∶3∶2时,有效利用原水中碳源进行反硝化,反硝化效果最好。在流量比为5∶3∶2的情况下,TN出水为5.7 mg/L去除率为82.9%,优于流量分配比为6∶3∶1和4∶3∶3时的脱氮效果。总体而言,分段进水工艺在对碳源的有效利用及能耗节省方面优于单点进水。  相似文献   
102.
PRB强化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煤矿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常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高浊含氮磷的有机煤矿废水不佳的问题,采用PRB与人工湿地耦合的方法,进行砂箱模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由无烟煤、钢渣及沸石构建的PRB强化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NH4+-N、PO34--P、Mn2+、COD、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8.84%、96.08%、98.98%、85.78%和94.00%,与常规人工湿地相比,具有处理效率高、水力负荷大、占地面积小等特点,更便于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103.
以我国滨海11个省(市)1995--2011年17年间入境旅游资料为基础,从旅游流流量、旅游流客源地空间结构和旅游流目的地空间结构方面研究入境旅游流空间结构。结果显示,滨海省(市)入境旅游流流量一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滨海省(市)入境旅游外国客源市场的地理集中指数处于31—34.5之间,总体趋势减小;入境游客密度指数说明滨海地区入境旅游流目的地呈现明显的非均衡态势,整体上是从中心向两翼递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04.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 such as DDT and DDE have been detected in the surface 0.2 m of Vertisols in the lower Namoi Valley of north western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even though they have not been applied to crops since 1982. However, their presence in the deeper soil horizons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OCPs were present to a depth of 1.2 m in Vertisols under irrigated cotton farming systems in the lower Namoi Valley of New South Wales. Soil was sampled from the 0-1.2 m depths in three sites, viz. the Australian 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 ACRI, near Narrabri (149°36′E, 30°12′S), and two cotton farms near Wee Waa (149°27′E, 30°13′S) and Merah North (149°18′E, 30°12′S) in northern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The OCPs detected and their metabolites were α-endosulfan, β-endosulfan, endosulfan sulphate, DDD, DDE, DDT and endrin. The metabolite DDE, a breakdown product of DDT, was the most persistent OCP in all depths analysed. Endosulfan sulphate was the second most persistent followed by endrin > α-endosulfan > β-endosulfan > DDT and DDD. DDT was sprayed extensively in the lower Namoi Valley up to the early 1980s and may explain the persistence of DDE in the majority of soil samples. Dicofol and Dieldrin, two OCPs previously undocumented in Vertisols were also detected. The movement of OCPs into the subsoil of Vertisols may occur when irrigation or rain transports soil colloids and organic matter via preferential flow systems into the deeper layers of a soil profile. Persistence of OCPs was closely correlated to soil 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s. The persistence in soil of OCP’s applied to cotton crops grown more than two decades ago suggests that they could enter the food chain. Their presence at depths of 1.2 m suggests that they could move into groundwater that may eventually be used for domestic and stock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05.
研制了一种新型有害物质环境测试组合舱,该测试舱由舱体系(内舱和外舱)、恒温恒湿空气处理系统、空气循环装置和信号控制与处理软件组成。该测试舱具有可分别使用内舱和外舱对样品进行测试的特点,并采用美国FLUNT公司开发的air pack软件包对内舱和外舱的气流进行模拟与计算,并划分出内舱的层流区域,同时也对舱体系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与评价。结果表明,有害物质环境测试组合舱的温湿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04℃和0.7%,混合性达到90.7%。因此,该有害物质环境测试组合舱对温湿度控制精准,气流稳定,混合性能良好,能为室内空气污染研究提供条件稳定的室内仿真环境。  相似文献   
106.
传统的U型通风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现象经常出现,严重制约着矿井正常生产能力的有效发挥,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重大威胁。基于前人对采空区非均质多孔介质气体运移理论的研究,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研究了U型和上隅角埋管条件下U型通风系统的静压力场和瓦斯浓度场。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模型参数条件下,U型通风容易造成上隅角瓦斯积聚,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十分严重;采空区5m处埋管,治理上隅角瓦斯积聚的效果欠佳,达不到安全开采的条件;15m处埋管可以较好的解决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工作面没有出现瓦斯积聚现象,工作面和回风巷的瓦斯浓度始终处于1%以下;25m处埋管的效果与15m基本相同,没有表现出更好的瓦斯治理效果。综合数值模拟的结果,确定了上隅角埋管抽放采空区瓦斯的理想抽放位置为距离地板垂高1.2m、沿走向深入采空区15m处。  相似文献   
107.
将未确知测度理论与层次分析方法相结合用于评价泥石流危险性。根据泥石流危险性的影响因素和等级划分标准,选取泥石流规模、泥石流发生频率、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最大相对高差、流域切割密度、主沟床弯曲系数、泥砂补给长度比、24小时最大降雨量、人口密度等10个指标作为泥石流危险评价因子,利用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的未确知测度函数,通过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依据置信度识别准则对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价,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层次分析方法的未确知测度理论的评价方法评价过程合理、置信度高、结果可靠,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熊炜  范文  李喜安 《灾害学》2012,(4):92-97
通过对陕西省丹凤县竹林关镇大柴沟泥石流进行现场勘查分析,总结了泥石流的孕灾背景,揭示了泥石流的典型特征和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形成环境、诱发条件等三大条件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归纳了大柴沟泥石流具有典型的滑坡激发性、周期暴发性、强烈致灾性等特点,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了现状分析和预测评价。结果表明:软硬相间的岩层和强烈的构造运动是造成岩体变形破碎的主要原因,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垂直高差较大、沟道狭窄为泥石流提供了良好的孕灾环境,百年一遇的暴雨是大柴沟泥石流形成的诱发条件,同时受暴雨影响,沟内产生多处浅表层滑坡堵塞沟道,为泥石流聚集了能量,以至形成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强的泥石流。研究过程采用了实测计算与经验公式估算相结合的多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也充分验证了经验公式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9.
VPT511BF-SY多孔流速仪在烟气流量在线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基于单个探头的单点在线测试烟气流量与参比方法监测比对合格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新颖的基于平均差压皮托管法的多孔流速仪,通过对不同的安装位置及安装数量的多孔烟气流速仪的烟气在线流量监测结果与手工监测结果进行比对,验证在适当位置安装一定数量的多孔烟气流速仪可以确保与手工监测比对结果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10.
以净化低污染水体的潜流人工湿地水力学特性工程设计为重点,系统开展了室内外实验研究,并利用Peelet数分析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碎石床渗流返混程度。结果表明,潜流人工湿地集水花管孔口出流计算、基质填料内渗流计算、碎石床平均水力停留时间计算可分别借鉴薄壁孔口恒定淹没出流、线性或非线性渗流、活塞流理论;但受工程实际条件及运行淤堵等影响,工程实测结果均小于理论计算值。基于室内外实验成果,提出一套包括集配水系统水力计算、填料内渗流计算、平均水力停留时间计算在内的潜流人工湿地水力学特性计算方法和参数选择,可为人工湿地技术的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